陶贵周

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科教研室主任

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科教研室主任、诊断教研室主任、心内科主任,兼任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医师分会基层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衰老促进会慢病防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双心医学学组副组长、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脏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康复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预防学组委员、中国心血管医师协会委员、辽宁省心血管分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预防医学会心血管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副主委、辽宁省中医药络病专业委员会副主委、辽宁省心血管病防治专家组副组长、辽宁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血脂及代谢性心脏病学组组长、辽宁省政协委员。主要从事冠心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尤其是冠心病治疗、心血管病防治、「双心医学」等方面的研究。 参加工作以来,获得了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2013 年中国心血管医师分会优秀工作奖、辽宁省劳动模范、辽宁省五一奖章、辽宁省先进工作者、 辽宁省首届十大健康卫士、辽宁省慢病防治先进个人、辽宁省首届「我最喜爱的健康卫士」、辽宁医学会先进个人、辽宁省诚信服务杯先进个人等多项殊荣。

他是诲人不倦的博士研究生导师,是辽宁省首批 二级教授,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但他也只是五百万医务工作者中的一员。 当被问及从医的原因,他的回答也许和多少医者一样,是源于儿时对周围病患的记忆,再由记忆里萌生、茁壮的救死扶伤的决心。 他是陶贵周,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科学(心血管病)学科带头人、心血管病学教研室主任、心血管内科主任、内科学教研室主任。

帮患者减轻病痛是医生的天职

而不惑之年的决定,让我更满心安慰地去完成我的「天职」

1979 年 9 月 1 日,一个清瘦的年轻人——陶贵周,怀着对医学的憧憬,走进了锦州医学院。那时他还不曾想到,而后几十年的记忆,都将在这里发生。

1998 年,通过国家相关考试,作为访问学者陶贵周被国家公派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教学医院。尽管所有心脏介入手术都是无偿的,但他珍惜每一次学习的机会,一年内操作了 1500 余例心脏介入手术。

1999 年,陶贵周在悉尼大学学成后,放弃了澳方高于国内十倍以上的薪水,放弃了一线大城市、大医院的优越条件,回到了辽宁省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辽西地区工作,回到了培养他的母校——锦州医学院。

「母校位处辽西,整体面积和人口数均占辽宁省的 1/3 左右,但这个地方不如沈阳、大连那些城市那样发达,很多介入技术是没有开展。回国第一感受是看到辽西医疗技术上的空白,第二个反应是,我要留下来。」

「从大学生到研究生,再到出国访问学者,这个过程一直是我们锦州医科大学在为我创造条件。成长自然离不开自身的努力,而更珍贵的是学校的培养。学成归来后,也希望能为母校尽一份力。」

「我觉得这不算感恩,只是觉得应该这么做。这是我当初的想法。」

更低的死亡率,更多的健康

追求这一件事情,然后 38 年就过去了

1999 年,陶贵周回到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职,在医院的大力扶持下,陶贵周带回国外的心脏介入治疗各项新技术在医院正式展开,成为在辽西地区独立操作双腔起搏器安装术、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和 PCI 术的第一人。

而后几十年,为使陶贵周的潜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医院在设备、人才等方面都给予重要支持。不断下降的急性心肌梗塞住院死亡率,带来的是愈来愈多前来寻医的病患——他们不仅来自辽西,还有大量辽西之外的患者赶来。

「1992 年我在沈阳陆军总医院学过冠状动脉造影,1996 年学会做 PCI,那都是非常早年的事情。从澳大利亚回来后,医院买了设备,医院领导也支持,在当时就很自然地开展了这些技术。过去我们医院偶尔开展几例手术都得外请专家,我回国以后,我们心内科病房的床位利用率由50%左右上升至100% 以上,每年收治住院病人 6500 余例,开展各项心脏介入手术数千例,尤其是急诊心脏介入手术,每年500 多例,各项心脏介入质控指标均达到国家卫计委的要求,成为国家卫计委冠心病介入培训基地。」

陶贵周率先引进的心脏治疗新技术已造福锦州市乃至辽西周边地区广大人民,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也因此成为名副其实的辽西地区心脏病诊治中心,先后被评为锦州市重点医学专科和辽宁医学院重点医学专科,辽宁省重点建设项目专科,并组建了辽西地区胸痛中心专科联盟。

「这是让我自己感到比较自豪的一点。」

什么是好的工作?

什么是对的执业平台?

在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学习和工作 38 年, 对工作的积极性却没有和我一样变得衰老。

「我在选择职业时,主要关注两点:我对这个工作有没有兴趣?这个工作是否有意义,是否对百姓有好处?满足这两点,那么我认为就是好的职业。」

「工作中能否达到好的成效?能否做出好的成绩?这是职业选择之外的事情,也不是光靠个人努力和想法能够完成的,所以我们需要一个平台。

从科室主任的角度,好的平台,第一个条件是能获得领导的支持。我作为学科带头人从 2000 年到现在也已经 17 年了,在遇到一些困难的时候,比如在开展技术、科研队伍的建设、人才引进,甚至遇到一些医疗纠纷的时候,作为学科带头人有时候面对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领导层都会出面,给我们很大的支持。这是让我感触最深的。 第二个条件是有人,有队伍。在我们医院,我们有教学队伍、医疗队伍,还有科研队伍。没有队伍,单枪匹马也做不出来什么成果。

在打造团队时,你要去研究教学、医疗、科研各个领域缺什么人才,这就是对症下药,对症去引进人才。但没有相应的待遇,人才肯定不愿意来。各方面的待遇、条件都需要领导来给你创造。这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是现有团队,一定要注重对他们的培养,尤其要加强高层次优秀医学技术人才的培养。总结一个词就是:加强交流。一是资助、鼓励人才去兄弟院校、国内一流大学去进修学习;二是鼓励人才参加各种学习班、技术培训班等等;三是加强与高等院校一些专家的交流,包括请国际专家来讲学,做手术演示,现场指导;四是短期的出国考察、培训等等。这些都是很好的措施。

我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留学时有深刻的体会,国外有一些先进的技术、管理理念非常值得国内去积极借鉴。就我自己来说,也应该到国内外一些名校、名院去参观、去体验,之后再把新的理念引进到医院,如此有助于加快学科建设。」

如果再年轻一回

我希望还能在这里当医生

「辽西虽然是相对落后的地方,但是在这里我们发挥开展技术的潜能。刚来时这里都是空白,所以我就一直在这干,这么多年后,得到领导、老师、学生的认可,更可喜的是得到当地百姓拥护和关爱,在这里我也被给予了很多荣誉。在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学习和工作 38 年,对工作的积极性却没有和我一样变得衰老。」

「只要母校需要我,我会继续在这里工作。」采访结束时,58 岁的陶贵周缓慢而坚定地说道。

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名片

陶贵周是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疗团队的缩影,在这些医者的探索下,医院不断开拓新技术,逐渐承担社会赋予国家三级甲等医院的更多重任。

而今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已成为辽西地区医疗卫生战线上人才最集中、临床工作科技含量最高的医院。

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岁月印记

1960.6-1993.5 锦州医学院附属医院

1993.5-2006.11 锦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2008.11-2016.3 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2016.3 至今 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同事眼中的陶贵周

与陶贵周同事多年的刘医师:「陶主任是整个辽宁地区最早开展介入手术相关治疗的医生,可以说是先驱者。前期开拓阶段比较艰难,陶主任为人比较谦虚,当时正是因为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旁人不知道的辛苦,才使这项技术得到深入的开展和普及,造福于老百姓。

陶主任不仅个人在业务上非常精通、技术精湛,更重要的是他非常重视整个团队的发展。我在他身边工作多年,陶主任一直将自身的技术无私地传授给大家,让周围人都受益。

在医疗工作中,从患者最大利益出发,这是陶主任一直践行的。陶主任经常说,救命是第一位的,始终教导我们在非常危机的状态,费用没有交到位怎么办?第一件事情必须是治病救人。只要是对老百姓有益的事,我们都应该放手去做,其他都是次要的。

我们科室里的所有人都非常感谢他、尊敬他。」